四月下旬,春風漸暖,林區迎來了最具生機的時節,也迎來最重要的造林黃金期。2022年,臨江林業局造林任務共3766公頃,面對疫情后復工復產和企業增效、職工增收的現實需求,局黨委號召全局職工積極投身造林綠化工作,以黨支部為單位組織開展營造林勞動競賽,一場“不負林時”的造林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。
在春季造林綠化工作會議召開后,踏查設計、清林整地、苗木調配、檢驗檢疫、業務培訓……各單位(部門)結合職能分工,聞令而動。每天幾點出發,午餐怎么解決,裝備怎樣配備……大家集思廣益,獻計出力。有造林經驗的老同志當場上起技術課,年輕的同志主動請纓領取造林工具,有車的同事自薦出車擔任通勤司機,熱心的女同志已經開始琢磨起大家的午飯菜單……造林是屬于林業人的綠色戰斗,熟悉的戰友就是彼此最可靠的保障和依托。

造林工作開始后,林場技術員示范“三鏟兩踩一提苗”的標準造林規程,大家便按照事先打好穴坑的小班開始了各自的試煉?!袄侠?,你看看我這棵栽得行不行?”“嗯還不錯,就是注意坑別打淺了,苗容易窩根?!薄靶?,栽完一棵記得提苗檢查一下,咱這活干了就得保證質量!”“哎呦,小王,這苗鏟不能光使蠻勁兒,試試用腳給勁兒,你這么干下去一會手就磨起泡了!”“大家干活時留意點周圍,發現有漏掉的穴坑及時補上!”林中的對話聲不絕于耳。

密林越深,目標穴坑的位置就越陡峭,看似松軟的土層之下暗藏玄機,幾鏟子下去都是石頭,令人望苗興嘆。有經驗的同伴聞聲嬉笑著湊過來,“不行了吧?看哥的!”苗鏟在穴坑里幾下試探,還真給手里的苗木找好了一處“蝸居”,“嗨!擠是擠點,好歹能住,你爭口氣好好長哦!”給幼嫩的樹苗在山場里安個家不難,難的是認真負責地為它創造成活的條件。
結束了一上午的勞作,在天然的“森林氧吧”大咧咧席地而坐,從背包里鼓搗出各自帶來的“滿漢全席”:煎餅、大蔥、辣醬、鹵蛋,還有東北知名菜系“干豆腐卷一切”的加持……酣暢勞動后,在清風松濤中大快朵頤,實乃人生一大樂事。

溫潤清新的山中空氣,鋪遍山野的素雅小花,還有提在手中編織袋里散發著清香的紅松苗木……最初覺得此次造林之旅將輕松無比,然而從拿起苗鏟,踏著松軟的腐殖層深一腳淺一腳地往林子深處的作業小班開赴起,疲累就像一條甩不掉的“癩皮狗”纏繞左右,這是不少初次參與造林工作的年輕同志們最真實的體驗。
彎腰,下蹲,直起,尋找下一個穴坑,彎腰,下蹲,直起……機械重復換來的不光是逐漸熟練的技術,還有疲勞感的加劇,腰酸了挺一挺接著干,手磨破了貼上創可貼當無事發生,長時間低頭作業導致的頭暈眼花全憑意志克服,遑論山間密布的枯枝荊棘和不知何處冒出的蜱蟲叮咬等威脅……然而,沒人掉隊,沒人認慫,有的只是始終如一的彎腰和起身……林業人骨子里的那股不服輸勁頭似乎被激活,收工閑聊時再一翻復盤,“你今天栽了得有500棵吧?牛!”“我也有進步,栽了快400棵”?!把凼菓械?,手是好漢”老一輩務林人掛在嘴上的樸素真理再次跨越時空發揮了預言的力量。

“咱們來造林不光鍛煉身體,還養心治病,不信你回頭試試,什么失眠、抑郁,食欲差都能治好!”造林第一天,局黨委書記、局長張志文的這句話就在大家忍俊不禁的笑聲中完成了它作為“最強動員令”的首輪傳播。全體領導班子成員以普通黨員身份跟隨所在支部一同作業。植苗時,他們心無旁騖,用實實在在的勞動效率和質量贏得了年輕人的艷羨和敬重;歇息時,他們跟大家同吃同飲,天馬行空開懷暢聊;踏查巡視時,遇到植苗質量不合格的小班,會毫不留情地指出問題,同責任人一起返工整改,這份不約而同的耿直與共識,來自林業先輩恪守的赤誠初心,未來,這份對綠色的守護與追求也將在后輩們的執著付出中代代傳承。
“種樹吧!扛起一把鐵鍬,收獲一棵綠樹,多年后風吹過樹林沙沙作響,那是這世上屬于你的音符!”造林開始的幾天里,臨林人朋友圈里的記錄也分外生動,有人用浪漫的筆觸寫下詩一般的寄語……當個體的音符匯入時代的洪流,一曲“不負青山,青山定不負人”的綠色樂章正在奏響。 |